雅昌艺术网 |艺术家网首页 | 论坛 | 博客 | 艺搜
 
 汤晓祥
 http://tangxiaoxiang.artron.net/
 
  搜索:
 
人像摄影要诀初探
 
作者:汤晓祥  发布时间: 2017-06-19 10:26:05
 
 

  19世纪法国著名摄影家图尔纳松指出:“一个摄影艺术家,不论其照相机的性能如何,都应该把焦点对准人物的脸部,抓住人物的神情,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使其神韵跃然于画面之上。”人是万物之灵,人是生活的本源。摄影家关注和研究人像摄影,是对“以人为本”摄影理念的认同和实践。本文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对人像摄影的基本要诀作一些初浅探索。


  一、追求美感


  从美学角度来说,美的本质就是协调和谐、赏心悦目。柏拉图认为:“人是上帝缔造出来的最美的艺术品”。作为以捕捉和再现美为己任的摄影师来说,我们没有理由不把人的美感通过相机和图片记录和展现于世。人的容貌、肢体、曲线无不成为摄影师展现美的元素。而人又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从性别上有男女之分,从年纪上有老少之分,从体形上有高矮胖瘦之分,从五官长相上更有凹凸大小疏密长短之分。这就要求摄影师善于从中发现和挖掘人物的美,运用一切技术手段塑造和展示人物的美,最大限度地追求人像摄影协调和谐、赏心悦目的美感。要达到赏心悦目这一境界,除了对摄影师本身素质具有较高要求外,还依赖于一些客观因素,如:一流的化装、精美的服饰、精致的道具,精良的摄影器材、配套的灯光、符合技术要求的摄影棚,先进的照片后期制作系统、精湛的装裱和精心的编辑策划等等。


  在人像摄影中,非摄影本体语言过多的介入和摄影本体语言的淡化是影响作品美感的重要因素。所谓摄影本体语言是指摄影技法和艺术表现手段,包括相机各项技术参数的运用、镜头和胶片的选择、曝光和景深的控制、灯光的布局、构图的取舍、人物的造型、神态的把握、拍摄瞬间的准确抓取等直接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种种技术环节。而非摄影本体语言主要是指原本对摄影起辅助作用的非摄影表现手段,如化装、服饰、道具等。我认为,当今在人像摄影中忽视摄影本体语言的运用、忽视把握人物的内在气质特征、片面追求浮华的后期制作和过于看重商业效应的倾向,应当引起摄影家的高度关注和批判。人像摄影的美感,关键在于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用传神的摄影本体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示人物的内在美,这才是摄影家拍摄优秀人像作品的正确取向。新西兰摄影家布莱恩•布雷克《雨中的喜悦》把少女的纯情与美丽刻画的无比动人;德国女摄影家夏洛特•马奇《戴耳环的唐耶露•鲁娜》把女人的魅力演绎的淋漓尽致;法国著名女肖像摄影家贝蒂娜•里姆斯《戴手套的克劳蒂尔》更是将著名影星克劳蒂尔冰清玉洁的气质表现的出神入化。所有这些传世佳作,充分展示了大师们运用摄影本体语言的高超水平,典型表现了人像摄影形式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统一,而所有这些作品,无一可见浮华多余的非摄影本体语言,无一可见后期雕凿的痕迹。


  二、追求传神


  在人像摄影中,神与形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两种元素。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灵魂。“神”指人物的内在气质、性格和修养,也叫神态。“形”指人物外在的体形、容貌、动作和表情,也叫形态。形神二者,互为衬托。


  人像摄影只有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才可称之为佳作。意大利《时代周刊》摄影记者洛蒂在1973年访华期间拍摄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便是一幅“形神兼备”的传世经典杰作,他将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政治家、思想家的风度和魅力刻画地令人神往。周恩来坐在沙发上微侧的体态、刚毅而憔悴的面容、大度而从容的神情,微蹙的眉宇间凝聚着意志、信心、坚强和魄力,让所有的人为之震撼,尤其让那些了解当时政治背景的人为之动容。这幅杰作所蕴藏的深刻内涵是一切文字表述和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她问世以来已经震撼了几代人,在世人心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象。由此可见,人像摄影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被摄者的气质特征和人格精神。在绘画艺术中,最难的是画人像,而画出人的精神则难上加难。没有“神”,作品就没有灵魂,画面就“立”不起来。人像摄影同样必须注重神态,抓住了神态,就抓住了灵魂。因此,摄影家应当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攫取被摄者特有的内在气质上多下功夫。摄影实践和艺术典例表明,人像摄影作品最精彩的部分就在于人物神态的瞬间抓取。姿势易摆,神态难抓。过去的艺术人像曾一度为了表现一种“政治思想”而装“神”弄“魂”,将人物变成了“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而在揭示人物真实内心世界上显得颇为苍白。现今商业人象中的唯美主义倾向和迎合市场需求所造成的“取貌遗神”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艺术人像摄影的创作,值得摄影家引起高度警觉。


  三、追求个性


  英国著名摄影家克里斯•利期认为:“个性是在拍摄人像过程中最难掌握的部分。如果你能发现一种拍摄人物个性的奇妙方法,那么你将成为像卡什、布兰特和斯诺登那样的人像摄影大师了”。


  人像摄影无疑是一种建立在纪实基础上的艺术创作。那么是否因为有纪实的元素就难以体现个性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从表象上看,纪实与表现,即:机械复制方式与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段之间,似乎是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永远也无法统一到一起。从实质上看,世界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单一,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发展的动因。摄影艺术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与契机。如何在纪实中融入摄影师的审美理想和艺术风格,这是当前人像摄影个性化的重要命题。


  人像摄影作品的个性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被摄者的神态和形态,二是摄影师的拍摄风格。在摄影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拍摄人像的目的无非是留念、欣赏和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从这一点上看,摄影师有义务帮助被摄者充分展现自己的的个性魅力。而从摄影师的角度来看,就是要用最恰当的摄影语言、借助于被摄者的表现力来展示自己的创意,体现独特的摄影风格和创作个性。


  四、追求创新


  人像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摄影技术的发明距今才160多年。几千年里的变化与发展,人像艺术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迅速多变。毋庸讳言,在众多的艺术样式中,肖像艺术最保守、最古板,这无疑制约了人像摄影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作为写实的摄影,继承和发展了写真性肖像艺术的传统,并且结合自己的优势将肖像写实艺术推向了极致。就在人们为此欢呼的时候,摄影领域长期形成的刻板、机械、模仿、重复、守旧的现象悄悄蔓延,使人像摄影又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好在每个时代都有一些为人像摄影而不懈努力的开拓者。


  创新,应当看成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实践。“文似看山不喜平。”艺术人像的创作与欣赏也是如此。常规化的操作,只能是获得一种最普通与最基本的技术保证,而在视觉传递上,只能得到一种极为平庸的感受。要让画面效果不同一般,你就得别具匠心,独辟蹊径,在常规以外努力寻求各种方式,尝试各类效果,在借鉴和传承大师们经典技法的同时,勇于创新和探索形式各异的表现方式。我认为,人像摄影的创新要做到“三突破”:首先,要在理念上有所突破。打破唯美主义、古典主义的束缚,建立适应时代要求和文化进步的审美理念;其次,要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人的千姿百态和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人像摄影表现形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为摄影家提供了广阔空间,关键需要我们在人像摄影的具体实践中努力探索;第三,要在改变常规上有所突破。有时候,非标准化拍摄,非标准化冲洗,非标准化制作,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系列非标准化的操作控制,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常规,寻找全新的感觉和创意。然而,我们必须明白,打破常规并不是彻底抛弃摄影的基本规律,而是以科学的态度为指导的有序探索和辩证扬弃。


  我们应当承认,摄影创新是很艰难的,而人像摄影的创新则尤为艰巨。几千年的肖像传统像一只硕大无比的胃,正在消化着你刚刚捕获的星星灵感;艺术进步和摄影事业的发展,呼唤着创新成果脱颖而出。我们决不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毕竟创新是摄影发展的总体趋向,毕竟人们在热切地期盼着闪烁人性光辉和充满人之灵美的新颖而动人的肖像艺术作品的不断涌现。

 
(新闻来源:艺术家提供)